開箱全文連結 文章出自 小皮媽的育兒之路 開箱:心腦鍛鍊課程,幫助ADD找回專注力!
去年剛好看到一篇ADD注意力缺失症的相關文章,說的是大腦運作功能失常會產生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基於好奇去找了幾本ADD、ADHD的書來看,對照書中的個案故事跟我的經歷非常吻合(書單列於文末),於是懷疑自己可能患有ADD注意力缺失症,後來去台大醫院的成人注意力缺失門診找專業醫師諮詢,經醫師臨床經驗診斷,我是屬於ADD注意力缺失症,只是以前相關研究不多,所以就算我總是丟三落四、常遲到,也只會被認為是心不在焉,在確診後,人生路上的一切荒誕忽然有了解答!雖然沒有辦法透過吃藥就完全改善行為,但是有病識感對我來說很重要,這讓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分心,並且盡量排除會讓我分心的因素(例如需要專心開車時就讓小皮聽故事不要一直跟我講話)。
科普一下~ADD注意力缺失症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其中一種,以注意力不足為主要症狀(無關於智力),主要成因來自腦部前額葉因發育較晚,導致結構性及功能性連結異常,及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失常,臨床診斷的參考指標是在12歲之前出現下述行為表現並持續超過六個月、至少發生於學校、家中、休閒活動之中的兩種情況下(所以如果是成人以後才出現就不算是ADD):
1、在工作中無法注意細節或會因粗心而犯錯
2、很難在工作或娛樂活動中維持注意力
3、當別人直接對著他講話時,沒在聽
4、不能依循指令貫徹始終,而無法完成工作
5、很難把工作或活動處理得有條有理
6、逃避、不喜歡或不情願從事需要持續花心力的工作
7、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
8、很容易分心
9、對日常的活動仍會忘東忘西
我身邊有好幾個孩子被評估為ADHD,大部分都是在學校被老師察覺,有些家長會聽醫生建議透過藥物改善症狀,當然也有反藥派家長只能接受職能治療,在《Healing ADD 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 》一書中有提到幾種治療方式,包括:飲食、運動、營養補充及行為治療,還有一種神經反饋治療:透過頭皮增測腦波,在大腦維持專注狀態時給予回饋,作者丹尼爾.亞曼醫師表示,他運用這種方式治療ADD患者,都有看到明顯的進步,甚至減少用藥需求。
我本來以為這種治療方式只有國外才有,沒想到在搜尋資料時發現了有一家【易思腦心腦鍛鍊成就旗艦中心】三年前就引進了這個鍛鍊系統,剛好他們當時在我家附近辦了一場講座,基於好奇我就去聽聽…
易思腦的創辦人關淑君是大江生醫集團的創辦人之一,她希望能透過現代化醫學及腦科學的技術,來協助人們優化心腦神經系統,帶來更多穩定的能量,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及未來,於是從歐美引進了「心腦神經回饋鍛鍊系統」(Neurofeedback, NFB)。
(圖:易思腦位於內湖港墘路,鍛鍊環境很舒適,服務人員和鍛鍊師都很親切。)
聽完講座後(*註1),我實在很好奇,就報名了體驗課程(包含一次腦波檢測和一堂鍛鍊)同時也做了記錄跟大家分享。
鍛鍊流程:
1.填寫問卷並由專業的臨床心理師進行會談評估,了解鍛鍊者的身心狀態和自我認知。
2.進行腦波錄製,針對腦波的數據分析報告設計出專屬的心腦神經回饋鍛鍊課程。
3.進行心腦神經回饋鍛鍊。
腦波錄製和鍛鍊,都需要穿戴配有19個感應器的腦波帽,這不是侵入性的裝置,也不會放電,只是搜集腦波訊號的檢測儀器,非常安全。
整個腦波錄製的過程約50-60分鐘,戴上腦波帽之後只需要靜靜坐在椅子上,放輕鬆看著螢幕畫面即可。
在我鍛鍊的同時,鍛鍊師可以透過螢幕監測我的腦波,並適時調整難度,鍛鍊完成也會讓我看每回合的分數並詳細解說,幫助我了解自己的心腦鍛鍊狀況。
這堂鍛鍊的過程給我蠻大的衝擊,平時習以為常的分心狀態,透過腦波監測和回饋,活靈活現的攤在眼前,實在有種羞於面對的感覺啊!
鍛鍊師說:「大腦的神經是可塑的,就像是上健身房去做重訓鍛鍊肌肉一樣,定期規律的訓練,就能讓大腦學會正常的運作」,如果我能持續的進行鍛鍊,或許真的能擺脫分心症狀(根據國外的臨床經驗,累積20-40次的鍛鍊就能達到最好的大腦狀態,而通常在經過10-20次課程鍛鍊後,異常的狀況都可逐漸得到改善)。
我從相關書籍和這次的體驗過程中了解,ADD的問題源自於大腦,而大腦的可塑性很高,除了依賴藥物治療之外,透過飲食、睡眠、運動和心腦神經回饋鍛鍊,都能夠幫助提升大腦功能、改善一些生活上的困擾,不論是採用哪種方式,都需要花時間去學習接受和改變。
我知道有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困擾,所以特別要求易思腦讓我拍照紀錄,希望能將體驗過程和心得分享給更多人
而且易思腦團隊真的非常nice!鍛鍊師們都具有專業心理師的背景,可以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人員也很真誠溫暖,真心非常推薦喔!
易思腦的心腦神經回饋鍛鍊目的是維持大腦長期健康,除了改善ADD症狀之外,也能針對一般注意力提升、焦慮、恐慌、睡眠障礙、失智…等問題提供客製化的課程,甚至也有提供奧運選手的菁英訓練。
分享文章至平台
開箱全文連結 文章出自 小皮媽的育兒之路 開箱:心腦鍛鍊課程,幫助ADD找回專注力!
去年剛好看到一篇ADD注意力缺失症的相關文章,說的是大腦運作功能失常會產生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基於好奇去找了幾本ADD、ADHD的書來看,對照書中的個案故事跟我的經歷非常吻合(書單列於文末),於是懷疑自己可能患有ADD注意力缺失症,後來去台大醫院的成人注意力缺失門診找專業醫師諮詢,經醫師臨床經驗診斷,我是屬於ADD注意力缺失症,只是以前相關研究不多,所以就算我總是丟三落四、常遲到,也只會被認為是心不在焉,在確診後,人生路上的一切荒誕忽然有了解答!雖然沒有辦法透過吃藥就完全改善行為,但是有病識感對我來說很重要,這讓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分心,並且盡量排除會讓我分心的因素(例如需要專心開車時就讓小皮聽故事不要一直跟我講話)。
科普一下~ADD注意力缺失症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其中一種,以注意力不足為主要症狀(無關於智力),主要成因來自腦部前額葉因發育較晚,導致結構性及功能性連結異常,及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失常,臨床診斷的參考指標是在12歲之前出現下述行為表現並持續超過六個月、至少發生於學校、家中、休閒活動之中的兩種情況下(所以如果是成人以後才出現就不算是ADD):
1、在工作中無法注意細節或會因粗心而犯錯
2、很難在工作或娛樂活動中維持注意力
3、當別人直接對著他講話時,沒在聽
4、不能依循指令貫徹始終,而無法完成工作
5、很難把工作或活動處理得有條有理
6、逃避、不喜歡或不情願從事需要持續花心力的工作
7、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
8、很容易分心
9、對日常的活動仍會忘東忘西
我身邊有好幾個孩子被評估為ADHD,大部分都是在學校被老師察覺,有些家長會聽醫生建議透過藥物改善症狀,當然也有反藥派家長只能接受職能治療,在《Healing ADD 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 》一書中有提到幾種治療方式,包括:飲食、運動、營養補充及行為治療,還有一種神經反饋治療:透過頭皮增測腦波,在大腦維持專注狀態時給予回饋,作者丹尼爾.亞曼醫師表示,他運用這種方式治療ADD患者,都有看到明顯的進步,甚至減少用藥需求。
我本來以為這種治療方式只有國外才有,沒想到在搜尋資料時發現了有一家【易思腦心腦鍛鍊成就旗艦中心】三年前就引進了這個鍛鍊系統,剛好他們當時在我家附近辦了一場講座,基於好奇我就去聽聽…
易思腦的創辦人關淑君是大江生醫集團的創辦人之一,她希望能透過現代化醫學及腦科學的技術,來協助人們優化心腦神經系統,帶來更多穩定的能量,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及未來,於是從歐美引進了「心腦神經回饋鍛鍊系統」(Neurofeedback, NFB)。
(圖:易思腦位於內湖港墘路,鍛鍊環境很舒適,服務人員和鍛鍊師都很親切。)
聽完講座後(*註1),我實在很好奇,就報名了體驗課程(包含一次腦波檢測和一堂鍛鍊)同時也做了記錄跟大家分享。
鍛鍊流程:
1.填寫問卷並由專業的臨床心理師進行會談評估,了解鍛鍊者的身心狀態和自我認知。
2.進行腦波錄製,針對腦波的數據分析報告設計出專屬的心腦神經回饋鍛鍊課程。
3.進行心腦神經回饋鍛鍊。
腦波錄製和鍛鍊,都需要穿戴配有19個感應器的腦波帽,這不是侵入性的裝置,也不會放電,只是搜集腦波訊號的檢測儀器,非常安全。
整個腦波錄製的過程約50-60分鐘,戴上腦波帽之後只需要靜靜坐在椅子上,放輕鬆看著螢幕畫面即可。
在我鍛鍊的同時,鍛鍊師可以透過螢幕監測我的腦波,並適時調整難度,鍛鍊完成也會讓我看每回合的分數並詳細解說,幫助我了解自己的心腦鍛鍊狀況。
這堂鍛鍊的過程給我蠻大的衝擊,平時習以為常的分心狀態,透過腦波監測和回饋,活靈活現的攤在眼前,實在有種羞於面對的感覺啊!
鍛鍊師說:「大腦的神經是可塑的,就像是上健身房去做重訓鍛鍊肌肉一樣,定期規律的訓練,就能讓大腦學會正常的運作」,如果我能持續的進行鍛鍊,或許真的能擺脫分心症狀(根據國外的臨床經驗,累積20-40次的鍛鍊就能達到最好的大腦狀態,而通常在經過10-20次課程鍛鍊後,異常的狀況都可逐漸得到改善)。
我從相關書籍和這次的體驗過程中了解,ADD的問題源自於大腦,而大腦的可塑性很高,除了依賴藥物治療之外,透過飲食、睡眠、運動和心腦神經回饋鍛鍊,都能夠幫助提升大腦功能、改善一些生活上的困擾,不論是採用哪種方式,都需要花時間去學習接受和改變。
我知道有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困擾,所以特別要求易思腦讓我拍照紀錄,希望能將體驗過程和心得分享給更多人
而且易思腦團隊真的非常nice!鍛鍊師們都具有專業心理師的背景,可以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人員也很真誠溫暖,真心非常推薦喔!
易思腦的心腦神經回饋鍛鍊目的是維持大腦長期健康,除了改善ADD症狀之外,也能針對一般注意力提升、焦慮、恐慌、睡眠障礙、失智…等問題提供客製化的課程,甚至也有提供奧運選手的菁英訓練。
分享文章至平台
開箱全文連結 文章出自 小皮媽的育兒之路 開箱:心腦鍛鍊課程,幫助ADD找回專注力!
去年剛好看到一篇ADD注意力缺失症的相關文章,說的是大腦運作功能失常會產生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基於好奇去找了幾本ADD、ADHD的書來看,對照書中的個案故事跟我的經歷非常吻合(書單列於文末),於是懷疑自己可能患有ADD注意力缺失症,後來去台大醫院的成人注意力缺失門診找專業醫師諮詢,經醫師臨床經驗診斷,我是屬於ADD注意力缺失症,只是以前相關研究不多,所以就算我總是丟三落四、常遲到,也只會被認為是心不在焉,在確診後,人生路上的一切荒誕忽然有了解答!雖然沒有辦法透過吃藥就完全改善行為,但是有病識感對我來說很重要,這讓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分心,並且盡量排除會讓我分心的因素(例如需要專心開車時就讓小皮聽故事不要一直跟我講話)。
科普一下~ADD注意力缺失症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其中一種,以注意力不足為主要症狀(無關於智力),主要成因來自腦部前額葉因發育較晚,導致結構性及功能性連結異常,及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失常,臨床診斷的參考指標是在12歲之前出現下述行為表現並持續超過六個月、至少發生於學校、家中、休閒活動之中的兩種情況下(所以如果是成人以後才出現就不算是ADD):
1、在工作中無法注意細節或會因粗心而犯錯
2、很難在工作或娛樂活動中維持注意力
3、當別人直接對著他講話時,沒在聽
4、不能依循指令貫徹始終,而無法完成工作
5、很難把工作或活動處理得有條有理
6、逃避、不喜歡或不情願從事需要持續花心力的工作
7、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
8、很容易分心
9、對日常的活動仍會忘東忘西
我身邊有好幾個孩子被評估為ADHD,大部分都是在學校被老師察覺,有些家長會聽醫生建議透過藥物改善症狀,當然也有反藥派家長只能接受職能治療,在《Healing ADD 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 》一書中有提到幾種治療方式,包括:飲食、運動、營養補充及行為治療,還有一種神經反饋治療:透過頭皮增測腦波,在大腦維持專注狀態時給予回饋,作者丹尼爾.亞曼醫師表示,他運用這種方式治療ADD患者,都有看到明顯的進步,甚至減少用藥需求。
我本來以為這種治療方式只有國外才有,沒想到在搜尋資料時發現了有一家【易思腦心腦鍛鍊成就旗艦中心】三年前就引進了這個鍛鍊系統,剛好他們當時在我家附近辦了一場講座,基於好奇我就去聽聽…
易思腦的創辦人關淑君是大江生醫集團的創辦人之一,她希望能透過現代化醫學及腦科學的技術,來協助人們優化心腦神經系統,帶來更多穩定的能量,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及未來,於是從歐美引進了「心腦神經回饋鍛鍊系統」(Neurofeedback, NFB)。
(圖:易思腦位於內湖港墘路,鍛鍊環境很舒適,服務人員和鍛鍊師都很親切。)
聽完講座後(*註1),我實在很好奇,就報名了體驗課程(包含一次腦波檢測和一堂鍛鍊)同時也做了記錄跟大家分享。
鍛鍊流程:
1.填寫問卷並由專業的臨床心理師進行會談評估,了解鍛鍊者的身心狀態和自我認知。
2.進行腦波錄製,針對腦波的數據分析報告設計出專屬的心腦神經回饋鍛鍊課程。
3.進行心腦神經回饋鍛鍊。
腦波錄製和鍛鍊,都需要穿戴配有19個感應器的腦波帽,這不是侵入性的裝置,也不會放電,只是搜集腦波訊號的檢測儀器,非常安全。
整個腦波錄製的過程約50-60分鐘,戴上腦波帽之後只需要靜靜坐在椅子上,放輕鬆看著螢幕畫面即可。
在我鍛鍊的同時,鍛鍊師可以透過螢幕監測我的腦波,並適時調整難度,鍛鍊完成也會讓我看每回合的分數並詳細解說,幫助我了解自己的心腦鍛鍊狀況。
這堂鍛鍊的過程給我蠻大的衝擊,平時習以為常的分心狀態,透過腦波監測和回饋,活靈活現的攤在眼前,實在有種羞於面對的感覺啊!
鍛鍊師說:「大腦的神經是可塑的,就像是上健身房去做重訓鍛鍊肌肉一樣,定期規律的訓練,就能讓大腦學會正常的運作」,如果我能持續的進行鍛鍊,或許真的能擺脫分心症狀(根據國外的臨床經驗,累積20-40次的鍛鍊就能達到最好的大腦狀態,而通常在經過10-20次課程鍛鍊後,異常的狀況都可逐漸得到改善)。
我從相關書籍和這次的體驗過程中了解,ADD的問題源自於大腦,而大腦的可塑性很高,除了依賴藥物治療之外,透過飲食、睡眠、運動和心腦神經回饋鍛鍊,都能夠幫助提升大腦功能、改善一些生活上的困擾,不論是採用哪種方式,都需要花時間去學習接受和改變。
我知道有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困擾,所以特別要求易思腦讓我拍照紀錄,希望能將體驗過程和心得分享給更多人
而且易思腦團隊真的非常nice!鍛鍊師們都具有專業心理師的背景,可以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人員也很真誠溫暖,真心非常推薦喔!
易思腦的心腦神經回饋鍛鍊目的是維持大腦長期健康,除了改善ADD症狀之外,也能針對一般注意力提升、焦慮、恐慌、睡眠障礙、失智…等問題提供客製化的課程,甚至也有提供奧運選手的菁英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