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可能潛伏神經系統,損害大腦功能
Published On: 2021年05月15日Categories: 衛教知識

易思腦臨床心理師 Jason 林俊成

新冠肺炎(COVID-19)雖然本身呈現是一種呼吸道感染、影響肺部功能,並可導致呼吸器官像是咳嗽或呼吸急促等的相關症狀。但隨著疫情擴散,許多患者也出現了癲癇頭痛、嗅覺味覺等知覺喪失、意識混亂甚至是腦病變等神經相關症狀。而發表在《刺胳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染疫後,患者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出現腦部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新冠病毒患者比一般流感或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腦部相關疾患的可能性更高,目前科學家推測:新冠病毒會直接損害或潛伏大腦。另外在《病毒》(Viruses)的動物研究也發現,白鼠由鼻腔感染病毒後,即使肺部的病毒已經消除,但也會因腦部出現感染而出現後續嚴重疾病。

 

COVID-19可能感染大腦

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除了會直接侵襲中樞神經系統外,也可能會破壞周邊神經系統。受到COVID-19感染而出現的腦病變症狀像是:思慮不佳、記憶障礙、性格改變、說話難以找到合適字詞表達、難以集中注意力和出現睡眠障礙等。另外,隨著COVID-19病毒的變異,有許多感染者並未出現發燒或相關症狀,更沒有神經系統相關症狀,但後續卻開始發展出大腦的認知障礙。

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有調查研究發現30-50歲相對年輕的患者,先前並沒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因素,但就診時的症狀卻是中風或心臟病發作。也就是說年輕的患者若在受到病毒輕微影響之下,當時僅出現咳嗽喉嚨痛,或是輕度發燒或根本沒有發燒的情形,卻在之後引起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所以COVID-19除了會傷及神經系統和大腦以外,身體其他系統也會受到侵害。

因此在COVID-19若未及早發現,且延誤就診時,日後出現的症狀通常會更嚴重,治療上將更為困難,出現後遺症的可能性也較高。

 

COVID-19病毒,可能潛伏在大腦;影響神經網絡的功能,增加罹患神經系統或精神疾患的風險。

 

病毒損害大腦認知功能,是否有很多人正在耽誤護腦最佳時機?

之前提到研究發現COVID-19會增加中風的風險,而中風本身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目前多項研究也發現罹患新冠肺炎患者也出現像失語症、癲癇或痙攣等神經與精神症狀;而大腦受到COVID-19感染的患者,未來出現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或自體免疫等相關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換句話說,腦部功能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情況只是時間的問題。

雖然現在像核磁共振等腦影像掃描技術成熟,但是受到COVID-19感染的患者,透過MRI檢測可能不會發現大腦結構性的損傷。但是新冠病毒可能潛伏在神經細胞並逐漸侵蝕大腦功能,可能是透過發炎反應、神經傳遞物質傳遞異常或者其他的作用,逐步癱瘓大腦的神經網絡,而出現功能性的損傷。在英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有染疫過的患者,在許多認知測試中,明顯低於沒有染疫的族群;甚至染疫族群的智能平均下降了8.5分。

這在波大流行下,我們可能都有受到感染的風險,在沒有接受過真正病毒測試的檢疫情況下,我們也都可能是無症狀的感染者。若是這樣的情況,疫情過去後,前面等待我們的可能就是大腦相關的功能疾患。或者換個角度,如果疫情過後,患者出現神經或精神症狀,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這症狀是否是受到潛伏的COVID-19病毒所引發。

 

COVID-19患者的定量腦電圖(QEEG)

腦電圖(EEG)和定量腦電圖(QEEG)是評估腦電波的方法,而定量腦電圖可以進一步分析大腦在不同時間點,於不同腦區的腦波變化,甚至可將蒐集到的腦波進一步與健康腦波資料庫進行客觀量化的比對,提供大腦功能的訊息判讀。因此,透過腦電圖的分析,可以探究新冠病毒對於大腦神經系統的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功能網絡,因為腦電圖為非侵入性的檢測,而多數大腦神經功能異常會反映在腦電圖上;而定量腦電圖的呈現是唯一有機會可以提供腦部功能是否受到損害的線索。

有研究團隊將定量腦電圖(QEEG)評估應用在COVID-19患者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的例行檢查中;而對照組是嚴重感染出現急性毒性腦病變(infectious toxic encephalopathy)的腦波圖,及心跳停止後症候群(post-cardiorespiratory arrest)產生腦病變的腦波圖來對照。

研究結果發現急性毒性腦病變和心跳停止嚴重缺氧的腦波,在顳葉、額葉、頂枕葉區的Delta(δ)、Theta(θ)、Alpha(α)和Beta(β)頻段,都有明顯的差異;而COVID-19患者在顳葉區的Delta(δ)、Alpha(α)和Beta(β)頻段和急性毒性腦病變的型態有差異。神經損傷可能是缺氧引起,而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患者的腦電圖模式,介於毒性腦病變組和心跳停止嚴重缺氧組之間。研究者推測缺氧可能是COVID-19造成神經損傷的病理之一。

《臨床神經生理學》(Clinical neurophysiology)發表二名COVID-19患者的個案報告, EEG腦電波檢測甚至發現未曾出現的波型,雙側額葉出現連續不對稱、單態雙相緩慢的Delta(δ)慢波,而且這些慢波對於聽覺或疼痛刺激沒有反應性。並經治療後,這二名患者最後的成效截然不同,一位康復出院,尚未出現明顯認知功能損傷;另一位則出現重症後死亡。雖然作者在該報告中指出腦電圖EEG結果無法預測神經系統症狀的癒後情形,但是可以反應出COVID-19感染後的特徵。

 

透過定量腦波圖(QEEG)檢測,可以反應大腦功能;也可以透過神經回饋的腦波訓練,來提升大腦功能。

 

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是大腦保健基礎

目前的研究結果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腦電圖呈現非特定的模式,但透過定量腦電圖(QEEG)檢測,提供了新的角度來觀察不同病原體如何影響大腦,當然包括新冠肺炎在疾病前、中、後,對於神經系統網絡功能的影響,因為腦電圖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記錄到神經活動的變化,若COVID-19真的會侵害大腦功能,那麼定量腦電圖(QEEG)將可能成為大腦功能指標的客觀數據之一,甚至以定量腦電圖為基礎設計出的神經生理回饋訓練,有望改善COVID-19患者後續出現的神經精神症狀,作為大腦復健的基礎。

特別的是有些病患只表現神經性症狀,而沒有出現發燒、咳嗽、厭食或腹瀉等典型症狀。無症狀和輕微症狀者,現在恐怕是傳播病毒的主力。許多COVID-19患者復原後,認為就此不再受新冠肺炎影響,但若病毒真的會潛伏在大腦裡,那麼患者可能會終身受到COVID-19的影響。又或無症狀的感染者自己不知道大腦裡是否埋伏著新冠病毒?成為大腦裡的不定時炸彈,那麼或許大腦訓練可能是一種預防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Kopańska, M., Banaś-Ząbczyk, A., Łagowska, A., Kuduk, B., & Szczygielski, J. (2021). Changes in EEG Recordings in COVID-19 Patients as a Basis for More Accurate QEEG Diagnostics and EEG Neurofeedback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0(6), 1300. https://doi.org/10.3390/jcm10061300
  2. Pastor, J., Vega-Zelaya, L., & Martín Abad, E. (2020). Specific EEG Encephalopathy Pattern in SARS-CoV-2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9(5), 1545. https://doi.org/10.3390/jcm9051545
  3. Pasini, E., Bisulli, F., Volpi, L., Minardi, I., Tappatà, M., Muccioli, L., Pensato, U., Riguzzi, P., Tinuper, P., & Michelucci, R. (2020). EEG findings in COVID-19 related encephalopath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31(9), 2265–2267. https://doi.org/10.1016/j.clinph.2020.07.003
  4. Saleki, K., Banazadeh, M., Saghazadeh, A., & Rezaei, N. (2020).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Reviews in the neurosciences, 31(4), 453–456. https://doi.org/10.1515/revneuro-2020-0026
  5. Vellieux, G., Rouvel-Tallec, A., Jaquet, P., Grinea, A., Sonneville, R., & d’Ortho, M. P. (2020). COVID-19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Is there a specific EEG pattern?.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131(8), 1928–1930. https://doi.org/10.1016/j.clinph.2020.06.005
  6. Oxley, T. J., Mocco, J., Majidi, S., Kellner, C. P., Shoirah, H., Singh, I. P., De Leacy, R. A., Shigematsu, T., Ladner, T. R., Yaeger, K. A., Skliut, M., Weinberger, J., Dangayach, N. S., Bederson, J. B., Tuhrim, S., & Fifi, J. T. (2020). Large-Vessel Stroke as a Presenting Feature of Covid-19 in the Young.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82(20), e60. https://doi.org/10.1056/NEJMc2009787

分享文章至平台

類別
社群軟體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可能潛伏神經系統,損害大腦功能
Published On: 2021年05月15日Categories: 衛教知識

易思腦臨床心理師 Jason 林俊成

新冠肺炎(COVID-19)雖然本身呈現是一種呼吸道感染、影響肺部功能,並可導致呼吸器官像是咳嗽或呼吸急促等的相關症狀。但隨著疫情擴散,許多患者也出現了癲癇頭痛、嗅覺味覺等知覺喪失、意識混亂甚至是腦病變等神經相關症狀。而發表在《刺胳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染疫後,患者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出現腦部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新冠病毒患者比一般流感或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腦部相關疾患的可能性更高,目前科學家推測:新冠病毒會直接損害或潛伏大腦。另外在《病毒》(Viruses)的動物研究也發現,白鼠由鼻腔感染病毒後,即使肺部的病毒已經消除,但也會因腦部出現感染而出現後續嚴重疾病。

 

COVID-19可能感染大腦

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除了會直接侵襲中樞神經系統外,也可能會破壞周邊神經系統。受到COVID-19感染而出現的腦病變症狀像是:思慮不佳、記憶障礙、性格改變、說話難以找到合適字詞表達、難以集中注意力和出現睡眠障礙等。另外,隨著COVID-19病毒的變異,有許多感染者並未出現發燒或相關症狀,更沒有神經系統相關症狀,但後續卻開始發展出大腦的認知障礙。

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有調查研究發現30-50歲相對年輕的患者,先前並沒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因素,但就診時的症狀卻是中風或心臟病發作。也就是說年輕的患者若在受到病毒輕微影響之下,當時僅出現咳嗽喉嚨痛,或是輕度發燒或根本沒有發燒的情形,卻在之後引起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所以COVID-19除了會傷及神經系統和大腦以外,身體其他系統也會受到侵害。

因此在COVID-19若未及早發現,且延誤就診時,日後出現的症狀通常會更嚴重,治療上將更為困難,出現後遺症的可能性也較高。

 

COVID-19病毒,可能潛伏在大腦;影響神經網絡的功能,增加罹患神經系統或精神疾患的風險。

 

病毒損害大腦認知功能,是否有很多人正在耽誤護腦最佳時機?

之前提到研究發現COVID-19會增加中風的風險,而中風本身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目前多項研究也發現罹患新冠肺炎患者也出現像失語症、癲癇或痙攣等神經與精神症狀;而大腦受到COVID-19感染的患者,未來出現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或自體免疫等相關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換句話說,腦部功能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情況只是時間的問題。

雖然現在像核磁共振等腦影像掃描技術成熟,但是受到COVID-19感染的患者,透過MRI檢測可能不會發現大腦結構性的損傷。但是新冠病毒可能潛伏在神經細胞並逐漸侵蝕大腦功能,可能是透過發炎反應、神經傳遞物質傳遞異常或者其他的作用,逐步癱瘓大腦的神經網絡,而出現功能性的損傷。在英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有染疫過的患者,在許多認知測試中,明顯低於沒有染疫的族群;甚至染疫族群的智能平均下降了8.5分。

這在波大流行下,我們可能都有受到感染的風險,在沒有接受過真正病毒測試的檢疫情況下,我們也都可能是無症狀的感染者。若是這樣的情況,疫情過去後,前面等待我們的可能就是大腦相關的功能疾患。或者換個角度,如果疫情過後,患者出現神經或精神症狀,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這症狀是否是受到潛伏的COVID-19病毒所引發。

 

COVID-19患者的定量腦電圖(QEEG)

腦電圖(EEG)和定量腦電圖(QEEG)是評估腦電波的方法,而定量腦電圖可以進一步分析大腦在不同時間點,於不同腦區的腦波變化,甚至可將蒐集到的腦波進一步與健康腦波資料庫進行客觀量化的比對,提供大腦功能的訊息判讀。因此,透過腦電圖的分析,可以探究新冠病毒對於大腦神經系統的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功能網絡,因為腦電圖為非侵入性的檢測,而多數大腦神經功能異常會反映在腦電圖上;而定量腦電圖的呈現是唯一有機會可以提供腦部功能是否受到損害的線索。

有研究團隊將定量腦電圖(QEEG)評估應用在COVID-19患者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的例行檢查中;而對照組是嚴重感染出現急性毒性腦病變(infectious toxic encephalopathy)的腦波圖,及心跳停止後症候群(post-cardiorespiratory arrest)產生腦病變的腦波圖來對照。

研究結果發現急性毒性腦病變和心跳停止嚴重缺氧的腦波,在顳葉、額葉、頂枕葉區的Delta(δ)、Theta(θ)、Alpha(α)和Beta(β)頻段,都有明顯的差異;而COVID-19患者在顳葉區的Delta(δ)、Alpha(α)和Beta(β)頻段和急性毒性腦病變的型態有差異。神經損傷可能是缺氧引起,而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患者的腦電圖模式,介於毒性腦病變組和心跳停止嚴重缺氧組之間。研究者推測缺氧可能是COVID-19造成神經損傷的病理之一。

《臨床神經生理學》(Clinical neurophysiology)發表二名COVID-19患者的個案報告, EEG腦電波檢測甚至發現未曾出現的波型,雙側額葉出現連續不對稱、單態雙相緩慢的Delta(δ)慢波,而且這些慢波對於聽覺或疼痛刺激沒有反應性。並經治療後,這二名患者最後的成效截然不同,一位康復出院,尚未出現明顯認知功能損傷;另一位則出現重症後死亡。雖然作者在該報告中指出腦電圖EEG結果無法預測神經系統症狀的癒後情形,但是可以反應出COVID-19感染後的特徵。

 

透過定量腦波圖(QEEG)檢測,可以反應大腦功能;也可以透過神經回饋的腦波訓練,來提升大腦功能。

 

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是大腦保健基礎

目前的研究結果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腦電圖呈現非特定的模式,但透過定量腦電圖(QEEG)檢測,提供了新的角度來觀察不同病原體如何影響大腦,當然包括新冠肺炎在疾病前、中、後,對於神經系統網絡功能的影響,因為腦電圖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記錄到神經活動的變化,若COVID-19真的會侵害大腦功能,那麼定量腦電圖(QEEG)將可能成為大腦功能指標的客觀數據之一,甚至以定量腦電圖為基礎設計出的神經生理回饋訓練,有望改善COVID-19患者後續出現的神經精神症狀,作為大腦復健的基礎。

特別的是有些病患只表現神經性症狀,而沒有出現發燒、咳嗽、厭食或腹瀉等典型症狀。無症狀和輕微症狀者,現在恐怕是傳播病毒的主力。許多COVID-19患者復原後,認為就此不再受新冠肺炎影響,但若病毒真的會潛伏在大腦裡,那麼患者可能會終身受到COVID-19的影響。又或無症狀的感染者自己不知道大腦裡是否埋伏著新冠病毒?成為大腦裡的不定時炸彈,那麼或許大腦訓練可能是一種預防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Kopańska, M., Banaś-Ząbczyk, A., Łagowska, A., Kuduk, B., & Szczygielski, J. (2021). Changes in EEG Recordings in COVID-19 Patients as a Basis for More Accurate QEEG Diagnostics and EEG Neurofeedback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0(6), 1300. https://doi.org/10.3390/jcm10061300
  2. Pastor, J., Vega-Zelaya, L., & Martín Abad, E. (2020). Specific EEG Encephalopathy Pattern in SARS-CoV-2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9(5), 1545. https://doi.org/10.3390/jcm9051545
  3. Pasini, E., Bisulli, F., Volpi, L., Minardi, I., Tappatà, M., Muccioli, L., Pensato, U., Riguzzi, P., Tinuper, P., & Michelucci, R. (2020). EEG findings in COVID-19 related encephalopath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31(9), 2265–2267. https://doi.org/10.1016/j.clinph.2020.07.003
  4. Saleki, K., Banazadeh, M., Saghazadeh, A., & Rezaei, N. (2020).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Reviews in the neurosciences, 31(4), 453–456. https://doi.org/10.1515/revneuro-2020-0026
  5. Vellieux, G., Rouvel-Tallec, A., Jaquet, P., Grinea, A., Sonneville, R., & d’Ortho, M. P. (2020). COVID-19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Is there a specific EEG pattern?.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131(8), 1928–1930. https://doi.org/10.1016/j.clinph.2020.06.005
  6. Oxley, T. J., Mocco, J., Majidi, S., Kellner, C. P., Shoirah, H., Singh, I. P., De Leacy, R. A., Shigematsu, T., Ladner, T. R., Yaeger, K. A., Skliut, M., Weinberger, J., Dangayach, N. S., Bederson, J. B., Tuhrim, S., & Fifi, J. T. (2020). Large-Vessel Stroke as a Presenting Feature of Covid-19 in the Young.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82(20), e60. https://doi.org/10.1056/NEJMc2009787

分享文章至平台

類別
社群軟體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可能潛伏神經系統,損害大腦功能
Published On: 2021年05月15日Categories: 衛教知識

易思腦臨床心理師 Jason 林俊成

新冠肺炎(COVID-19)雖然本身呈現是一種呼吸道感染、影響肺部功能,並可導致呼吸器官像是咳嗽或呼吸急促等的相關症狀。但隨著疫情擴散,許多患者也出現了癲癇頭痛、嗅覺味覺等知覺喪失、意識混亂甚至是腦病變等神經相關症狀。而發表在《刺胳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染疫後,患者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出現腦部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新冠病毒患者比一般流感或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腦部相關疾患的可能性更高,目前科學家推測:新冠病毒會直接損害或潛伏大腦。另外在《病毒》(Viruses)的動物研究也發現,白鼠由鼻腔感染病毒後,即使肺部的病毒已經消除,但也會因腦部出現感染而出現後續嚴重疾病。

 

COVID-19可能感染大腦

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除了會直接侵襲中樞神經系統外,也可能會破壞周邊神經系統。受到COVID-19感染而出現的腦病變症狀像是:思慮不佳、記憶障礙、性格改變、說話難以找到合適字詞表達、難以集中注意力和出現睡眠障礙等。另外,隨著COVID-19病毒的變異,有許多感染者並未出現發燒或相關症狀,更沒有神經系統相關症狀,但後續卻開始發展出大腦的認知障礙。

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有調查研究發現30-50歲相對年輕的患者,先前並沒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因素,但就診時的症狀卻是中風或心臟病發作。也就是說年輕的患者若在受到病毒輕微影響之下,當時僅出現咳嗽喉嚨痛,或是輕度發燒或根本沒有發燒的情形,卻在之後引起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所以COVID-19除了會傷及神經系統和大腦以外,身體其他系統也會受到侵害。

因此在COVID-19若未及早發現,且延誤就診時,日後出現的症狀通常會更嚴重,治療上將更為困難,出現後遺症的可能性也較高。

 

COVID-19病毒,可能潛伏在大腦;影響神經網絡的功能,增加罹患神經系統或精神疾患的風險。

 

病毒損害大腦認知功能,是否有很多人正在耽誤護腦最佳時機?

之前提到研究發現COVID-19會增加中風的風險,而中風本身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目前多項研究也發現罹患新冠肺炎患者也出現像失語症、癲癇或痙攣等神經與精神症狀;而大腦受到COVID-19感染的患者,未來出現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或自體免疫等相關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換句話說,腦部功能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情況只是時間的問題。

雖然現在像核磁共振等腦影像掃描技術成熟,但是受到COVID-19感染的患者,透過MRI檢測可能不會發現大腦結構性的損傷。但是新冠病毒可能潛伏在神經細胞並逐漸侵蝕大腦功能,可能是透過發炎反應、神經傳遞物質傳遞異常或者其他的作用,逐步癱瘓大腦的神經網絡,而出現功能性的損傷。在英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有染疫過的患者,在許多認知測試中,明顯低於沒有染疫的族群;甚至染疫族群的智能平均下降了8.5分。

這在波大流行下,我們可能都有受到感染的風險,在沒有接受過真正病毒測試的檢疫情況下,我們也都可能是無症狀的感染者。若是這樣的情況,疫情過去後,前面等待我們的可能就是大腦相關的功能疾患。或者換個角度,如果疫情過後,患者出現神經或精神症狀,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這症狀是否是受到潛伏的COVID-19病毒所引發。

 

COVID-19患者的定量腦電圖(QEEG)

腦電圖(EEG)和定量腦電圖(QEEG)是評估腦電波的方法,而定量腦電圖可以進一步分析大腦在不同時間點,於不同腦區的腦波變化,甚至可將蒐集到的腦波進一步與健康腦波資料庫進行客觀量化的比對,提供大腦功能的訊息判讀。因此,透過腦電圖的分析,可以探究新冠病毒對於大腦神經系統的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功能網絡,因為腦電圖為非侵入性的檢測,而多數大腦神經功能異常會反映在腦電圖上;而定量腦電圖的呈現是唯一有機會可以提供腦部功能是否受到損害的線索。

有研究團隊將定量腦電圖(QEEG)評估應用在COVID-19患者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的例行檢查中;而對照組是嚴重感染出現急性毒性腦病變(infectious toxic encephalopathy)的腦波圖,及心跳停止後症候群(post-cardiorespiratory arrest)產生腦病變的腦波圖來對照。

研究結果發現急性毒性腦病變和心跳停止嚴重缺氧的腦波,在顳葉、額葉、頂枕葉區的Delta(δ)、Theta(θ)、Alpha(α)和Beta(β)頻段,都有明顯的差異;而COVID-19患者在顳葉區的Delta(δ)、Alpha(α)和Beta(β)頻段和急性毒性腦病變的型態有差異。神經損傷可能是缺氧引起,而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患者的腦電圖模式,介於毒性腦病變組和心跳停止嚴重缺氧組之間。研究者推測缺氧可能是COVID-19造成神經損傷的病理之一。

《臨床神經生理學》(Clinical neurophysiology)發表二名COVID-19患者的個案報告, EEG腦電波檢測甚至發現未曾出現的波型,雙側額葉出現連續不對稱、單態雙相緩慢的Delta(δ)慢波,而且這些慢波對於聽覺或疼痛刺激沒有反應性。並經治療後,這二名患者最後的成效截然不同,一位康復出院,尚未出現明顯認知功能損傷;另一位則出現重症後死亡。雖然作者在該報告中指出腦電圖EEG結果無法預測神經系統症狀的癒後情形,但是可以反應出COVID-19感染後的特徵。

 

透過定量腦波圖(QEEG)檢測,可以反應大腦功能;也可以透過神經回饋的腦波訓練,來提升大腦功能。

 

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是大腦保健基礎

目前的研究結果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腦電圖呈現非特定的模式,但透過定量腦電圖(QEEG)檢測,提供了新的角度來觀察不同病原體如何影響大腦,當然包括新冠肺炎在疾病前、中、後,對於神經系統網絡功能的影響,因為腦電圖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記錄到神經活動的變化,若COVID-19真的會侵害大腦功能,那麼定量腦電圖(QEEG)將可能成為大腦功能指標的客觀數據之一,甚至以定量腦電圖為基礎設計出的神經生理回饋訓練,有望改善COVID-19患者後續出現的神經精神症狀,作為大腦復健的基礎。

特別的是有些病患只表現神經性症狀,而沒有出現發燒、咳嗽、厭食或腹瀉等典型症狀。無症狀和輕微症狀者,現在恐怕是傳播病毒的主力。許多COVID-19患者復原後,認為就此不再受新冠肺炎影響,但若病毒真的會潛伏在大腦裡,那麼患者可能會終身受到COVID-19的影響。又或無症狀的感染者自己不知道大腦裡是否埋伏著新冠病毒?成為大腦裡的不定時炸彈,那麼或許大腦訓練可能是一種預防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Kopańska, M., Banaś-Ząbczyk, A., Łagowska, A., Kuduk, B., & Szczygielski, J. (2021). Changes in EEG Recordings in COVID-19 Patients as a Basis for More Accurate QEEG Diagnostics and EEG Neurofeedback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0(6), 1300. https://doi.org/10.3390/jcm10061300
  2. Pastor, J., Vega-Zelaya, L., & Martín Abad, E. (2020). Specific EEG Encephalopathy Pattern in SARS-CoV-2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9(5), 1545. https://doi.org/10.3390/jcm9051545
  3. Pasini, E., Bisulli, F., Volpi, L., Minardi, I., Tappatà, M., Muccioli, L., Pensato, U., Riguzzi, P., Tinuper, P., & Michelucci, R. (2020). EEG findings in COVID-19 related encephalopath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31(9), 2265–2267. https://doi.org/10.1016/j.clinph.2020.07.003
  4. Saleki, K., Banazadeh, M., Saghazadeh, A., & Rezaei, N. (2020).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Reviews in the neurosciences, 31(4), 453–456. https://doi.org/10.1515/revneuro-2020-0026
  5. Vellieux, G., Rouvel-Tallec, A., Jaquet, P., Grinea, A., Sonneville, R., & d’Ortho, M. P. (2020). COVID-19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Is there a specific EEG pattern?.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131(8), 1928–1930. https://doi.org/10.1016/j.clinph.2020.06.005
  6. Oxley, T. J., Mocco, J., Majidi, S., Kellner, C. P., Shoirah, H., Singh, I. P., De Leacy, R. A., Shigematsu, T., Ladner, T. R., Yaeger, K. A., Skliut, M., Weinberger, J., Dangayach, N. S., Bederson, J. B., Tuhrim, S., & Fifi, J. T. (2020). Large-Vessel Stroke as a Presenting Feature of Covid-19 in the Young.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82(20), e60. https://doi.org/10.1056/NEJMc2009787

分享文章至平台

類別
社群軟體